立足娱乐圈·争做八卦帝!

无限魅力物联网

杨氏太极拳(太极拳流派)

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23-02-23 21:42:39

杨氏太极拳,太极拳的一个流派,是由河北邯郸永年人杨露禅即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中文名

杨氏太极拳

英文名

Yang Tai Chi

创始人

杨露禅(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人)

拳架特点

舒展大方、立身中正、动作柔和

相关特点

广府古城、弘济桥

历史简介

杨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式太极拳的一个流派。

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邯郸永年人杨禄禅(1799-1872),即其子杨健候(1839-1917)其孙杨澄浦(1883-1936)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创始人

杨露禅(1799--1872)河北永年人,就学于陈长兴。

陈长兴原精于炮锤,后来从学于河南蒋发,得太极拳艺。艺成后,在北平号称“杨无敌”。

传子杨班候(1837-1892),杨健侯(1839--1917),后由其孙杨澄甫(1883--1936)修定而成为现在流行的就是杨氏太极拳大架,有85及108式等。

第四代传人

杨振铎,中国武术九段,中国当代太极拳名家,1992年荣获“武林百杰”称号。出身太极拳世家杨振铎,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之曾孙,一代宗师杨澄甫先生之三子。自幼随父习练杨式家传太极拳及各类器械、推手等。毕生从事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工作,多次赴世界各地进行讲学活动,具有很高的国际声誉,门人弟子遍及海内外。[2]

个人简介

姓名:杨振铎 

父亲:杨澄甫 

出生日期:1926 

出生地:北京 

职务:全国武术协会教练委员会委员 

山西省政协委员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太原分会常委 

太原市武协副主席 

杨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 

籍贯:河北永年人 

语录:作为杨氏的后人,传播太极拳,我是责无旁贷。

生平概述

1926年,杨振铎先生出生在北京。作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先生的曾孙、一代宗师杨澄甫先生的三子,杨振铎先生耳濡目染,从小就开始学习家传的太极拳技艺。 

1936年,父亲去世后,杨振铎跟随母亲返回老家河北永年广府镇。在老家,杨振铎在母亲的督促、教导下,跟兄弟们一起刻苦练拳。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鬼子占领了华北。为了不当亡国奴,杨振铎和家人逃亡到了南方,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即使在那样艰难的日子里,他也仍然坚持学习太极拳。“从小,母亲就向我们灌输,太极拳是我们家传的至宝,传承太极拳是我们的责任。”回忆起过去的艰苦岁月,杨振铎先生感慨良多,“继承祖先传下来的太极功夫,是我们的祖训,也是我的责任。” 

全国解放以后,杨振铎先是在北京会计学校上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省阳泉矿务局工作。 

20世纪60年代初,他调到了山西省人事局做财务工作。从那时开始,杨振铎就业余教授杨式太极拳。 

1961年,杨振铎初次到上海表演杨式太极拳,他那规范的功架,飘逸的拳姿引起了空前轰动,人们说他的拳架造型与其父杨澄甫非常相似。当时《解放日报》曾这样报道:“凡见过杨澄甫演拳的人,看了杨振铎的表演,都认为他神态酷似文章,姿势及动作保持原型,而轻松自然,气派大方,也有乃父遗风。” 

20世纪80年代,在两次全国太极拳观摩赛上,杨振铎获得了一块金牌和优胜奖。 

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武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太极拳运动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1982年,在杨振铎先生的倡导下,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正式成立,杨振铎任会长。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已有会员三万余人,88个太极拳分会遍布三晋大地。他们还举办了十多届山西省杨式太极拳比赛,并在1992年和2002年举行了两届杨式太极拳国际邀请赛。 

1983年在第五届全运会上被评为体育先进个人。 

从1985年开始,杨振铎先生应邀到欧美、亚洲等国家传授太极拳。 

1987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第六届全运会。多次赴世界各地进行讲学活动,具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学员遍布世界各国。 

1989年应国家武术院邀请,担任全国太极拳竞赛套路训练班教练。 

1992年当选为中国当代“中华武林百杰十大武术名师”。 

1998年,在杨振铎先生的倡导下,国际杨式太极拳协会在美国的西雅图成立,不久,在北美、南美,以及欧洲又相继成立了三十多个杨式太极拳辅导中心。杨振铎先生每年都要到国外传授太极拳,足迹遍布欧洲、美洲、亚洲等国家,所传授的学生弟子数以万计。 

近几年,随着年事增高,孙儿、弟子的成熟,杨振铎把国外传授太极拳的工作,基本上都交给了孙子杨军,自己则把精力放在国内的太极拳普及工作上。“本来我计划过了八十大寿后,就不再出国教拳了,可是今年我仍然去了一趟加拿大,参加那里举行的太极拳国际论坛。一是盛情难却,再一个也是为了太极拳的普及。我现在是动得了就多出去走走,多教一些人。”杨振铎先生说。今年这一年,他南去海口、武夷山、厦门,北回老家邯郸市永年县,所到之处,来访的太极拳爱好者挤破门槛。杨振铎先生总是耐心地给他们讲解,亲自做示范。平时在家里,杨振铎先生也经常接待来访的太极拳爱好者。 

在太原的辅导站,杨振铎先生也把教学工作主要交给弟子们去做。“过去,我在场,弟子们就总是观望、放不开。我现在下来了,他们就有机会锻炼了。在他们讲课之后,我再看情况说两句,做些简单的补充。人们都说教学相长,让他们多讲讲,对提高技术水平有好处。”

个人影响

除了口授身传地传授太极拳,杨振铎先生还著书立说,这些年相继出版了《杨式太极拳、剑、刀》、英文版《太极拳》《中国太极名师精典---杨氏太极》,并录制出版了《杨氏太极拳、剑、刀》教学录像带。这些图书、音像制品的出版,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练拳需求,促进了太极拳的发展。

经典论述

在谈到如何练好杨式太极拳时,杨振铎说,首先,杨式太极拳有十大要领,即:虚颔顶劲,含胸拔背,松腰胯,沉肩坠肘,气沉丹田,分虚实,上下相随,内外结合,绵绵不断,动中求静,用意不用力。这在我们练拳时都要注意到。第二,练拳要掌握规律,手脚运动都有一定的规律,守规律就顺,反之就不顺,所谓屈伸开合,听其自然,这是有一定的规律的。第三,练拳应该循规蹈矩,循序渐进,不论步法、身法,都要上下协调,是正的就是正的,是斜的就是斜的,要严格掌握方向,角度。“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一般地说,练拳和写字一样,当练到一定程度,会有一个回峰的过程。他还说,要练好拳,必须肯下功夫,多实践,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是轻而易举的。良师不可无,二三知友常揣摩,就一定能把拳练好。

风格与特点

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目前所传以杨澄甫(1883--1936)修定的杨氏太极拳以传统大架太极拳为主要依据,以健身为主要目的。而老架中以技击为目的的杨氏小架已很少人了解,在民间虽有传人,也已是非常少见了。

套路及兵器

传统的套路还有杨氏老架太极拳,杨氏低架太极拳,杨氏用架太极拳和杨氏小架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还有太极推手,大履,太极散手,太极拳内功等流传于世。

杨氏太极拳为了配合现代人的健身习惯,还有其他套路流传下来,如24式,46式,竞赛48式,最新套路为广州胡氏所创,为67式。

杨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杨氏太极拳的兵器有杨氏太极剑杨氏太极刀杨氏太极棍。

基本要求

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手、眼、身、法、步,高度概括了练拳和推手必须注意的五个方面,现依次说明。

(一) 手

手眼身法步,把手摆在第一位,充分显示了它的重要性。在拳式所有的动作中,手的动作是最多的。而在技击中,手是击人最主要的部分。手的形状、手的动作、手的位置等合理、准确,即会起到相应的作用,反之,会影响练习和使用的效果。

杨式太极拳的手分掌、拳、勾。

1、掌:杨式太极拳的掌要求五指自然伸直,指间稍离,掌心稍窝,五个手指基本在一个平面上。掌型有如下八种:

A、坐腕立掌:坐腕,手心向前。这种掌法运用较多,一般前推均用此掌,如按式的双掌;搂膝的推掌等。

B、不坐腕的立掌:不坐腕,有前立掌,手掌向前微俯。如倒撵猴式的前掌;有手心向左右的立掌;如肘麻捶式的上掌等。

C、坡掌:手背成坡形,手心斜向前下。如抱虎归山式左推掌。坡掌在拳式中运用是很多的。

D、仰掌:手心向上的掌,如高探马式的后拉掌。

E、俯掌:手心向下的掌,如白鹤亮翅式的左掌,搂膝掌等。

F、横掌:手心向前,横向摆掌,如白鹤晾翅的上掌。

G、扣掌:掌根向里微扣,如转身摆莲式开始的双掌。

H、垂掌:指尖向下,如海底针式的插掌。

不同的掌有不同的劲点,分清劲点所在之处,能有助于意到气到劲到,比如坐腕立掌的劲点在全掌,横掌在小指一侧,坡掌在掌心,俯掌在虎口或小指一侧等等。无论是练拳和推手,掌握掌的劲点是十分重要的。杨式太极拳要求手出有名,手打的方向,位置具有攻与防的意识,所以对手掌的仰俯、手的前后左右运转要讲究用意,不宜随意出手,不能象做体操那样,简单的完成动作了事。

2、拳

杨式太极拳,拳的握法是四指并拢,向手心卷屈,大指压住二指第二节,松松握住。杨式太极拳用拳的动作也很多,除太极五捶外,还有打虎式、双风贯耳、上步七星、弯弓射虎等式。

杨式太极拳用拳的类型有:

A、立拳:拳眼向上或向下为立拳,如进步搬拦捶式有拳二弯弓射虎式左右拳等。

B、扣拳:拳腕稍向里扣,如双风贯耳式双拳。

C、仰拳:拳心向上,如撇身捶式有拳。

D、杨式太极拳的出拳均含意念和劲点。比如立拳一般在拳面,仰拳在拳背等。

3、勾手

杨式太极拳的勾手做法是五指并拢下垂,勾尖朝下,如单鞭式右直勾手。勾手的劲点在腕根。

4、手的动作杨式太极拳手的动作非常丰富,无式非手,概括起来大体有:掤、捋、挤、按、采、挒、搂、搬、拦、封、抱、撇、叠、云、探、托、分、贯等。所有手的动作都有它的实际练习内容,都须贯注意念,掌握劲点所在之处。比如掤手,意念和劲点在挠骨一侧。捋的劲点在左手背和右手腕根小指一侧,挤的意念和劲点在有腕、小臂外侧,左手心。按的意念和劲点在双手手掌,其他不一一赘述。

(二) 眼

杨式太极拳十分讲究眼法。相传杨公澄甫与人推手或交手,发劲时眼向对方一看,对方受力则向他眼看的方向跌出。从杨少侯遗像看,他的双目似有精光射出,这是长期练习眼法及内气贯注充盈的结果。

杨公澄甫说:“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之不足也。”

杨式太极拳对眼法的要求是:

l、眼向前平视。一般情况下,眼是向前平视的;通过前面的手向前看去,关顾到手,但不死看着手。眼也有向前下看的,要根据具体拳式具体的主手动作具体确定眼看的方向。

2、眼神处于动态之中,眼转动的原则随身法。身动眼随,身向那个方向,眼向那个方向望去,太极拳的运行是不断前进后退左右转动的,而前进后退,左转右旋均靠腰身带转,眼的左顾右盼需随胺身的转动而转动。

3、眼与意一致。眼是心之苗目,心有所思,眼有所注,眼与动作不合即内外也不合,眼法在推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需注意对方的上中下部,密切注意对方的顺背,在动态中抓住有利时机使对方处于背境。

4、眼法自然。运用眼时不瞪眼、不闭眼,精神内含。眼神的正确运用与虚灵顶劲有关,虚灵顶劲,精神能提起,则眼自然有神。

(三) 身

杨式太极拳的身法在拳中起决定作用,身法的身在这里是指人的中部,即从肩背至胯部。从生理学上说,身是五脏六腑所在之处,包括肩、背、胸、腹、脊、腰、胯等重要部位,传统理论所提出的尾闾中正、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胯、敛臀、吊裆,均针对中部要求而言的。对于这些要点,杨家先辈们已有详尽的论说,这里不再重复。

这里重点谈身法中的腰的运用。杨式太极拳传统拳论中说到腰为轴,为主宰:刻刻留心在腰间。要求“腰顶穷研生不已”。腰的重要性普遍为世人所公认,以致武术界有太极腰、八卦掌之说。但要把腰练到拳的动作上,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杨式太极拳的动作要求腰带手脚,一般手脚不妄动,少动,靠腰带动。这种练法不但练架子能有最佳的健身效果,更主要的是在提高防身技击水平方面有良好的效果。

杨式太极拳要本手一般只上下转换移动,腰的转动带动手的转动,比如云手,是典型的腰带手运转的拳式。腰带脚也一样。虚步的前脚掌一般没有独立的动作,靠腰去带转。

总之,腰带脚、手、身、头等。腰一动则全身皆动,腰一转全身皆转,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个别动作腰带主手转动,另一手向另一方向转动,但这种情况不多。

杨公澄甫的《太极拳使用法》书中说:“腰如车轴四肢如车轮,如腰不能作车轴,四肢不能动转;自己要想车轴转,可多浇油腰轴油满方好,用意细细体会自得之,勿须教也。”本书关于架式练法文字说明把说明腰的动作放在首要位置加以阐明,希望能在这方面对学者有所帮助。

对于身法中涉及呼吸的方法问题,杨式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呼吸自然。对于呼吸与动作是否要配合的问题,只要气的出入自然即可。杨式太极拳讲的是意到气到、气到劲自到,从这个意义上说动作与呼吸没有关系,呼可放人,吸也可放人。拳论上有“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也放得人出”。

(四) 法

手眼身法步中的“法”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招法,指整套拳架中的一招一式的展法;一种是将“身法”合为一内容,指用身的方法。作者根据传统的说法采用第一种说法。

练杨式太极拳时必须懂得拳式中每一招一式的实际含意,主要是指其明白技击作用。当然每一招法可以演变为若干使用法。这里的法,是指杨公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所述的每一招式的用法,对方如何击来,我如何站位,如何出手,出脚,化解还打等。练拳时,要有攻防的意识,这当然是“假设敌”。这种"假设敌"的练法,能使人集中精神,心静用意,增加兴趣,久久练习,不觉乏味。

必须指出,运用杨式太极拳与人推手、交手,并不拘泥于现成的法,届时因对方的变化而用“法”,招法熟练,前后、左右、上下均应物自然,不想法而法自到;随手凑效。但要先懂“法”,后法自然而然而至。《太极拳论》中“由着熟而渐悟僮劲,由懂劲而皆及神明”。这里的“着熟”是“法”要先着熟,这是学拳的必经之路。

(五) 步

多为拳的根,杨式太极拳的步法有以下7种:

1、开立步:两脚平行站立,脚尖朝前,虚实不分,起势、合太极式的步法为开立步。

2、弓蹬步:这种步是杨式太极拳的基本步法,使用最多,具体做法是前脚脚尖朝前,后脚在前脚外,脚尖方向与前脚脚尖方向成约45°角,两脚的直线距离是练拳者自然裆的距离。前脚弓,后脚蹬,前弓脚小腿与地面垂直,前弓的活动限度为膝盖不能超过脚尖。

3、前虚后实步:这种步法分左、右虚步。左虚步的做法是,有脚踏实,左脚提起向左前方伸出半步,以脚掌点地,如白鹤亮翅式的步法。以脚根点地,如肘底捶式。左有脚易位为右虚步。这种步法要求后腿坐实,前脚不全虚,也具有支撑的力量。杨式太极拳的左、有虚步,前脚都不是全空的,都要分担身体的重量。实腿分担的重量多些,虚腿分担的重量少些,多与少看架子的高低及以自己尾闾中正,转动自然为合适。

杨式太极拳的步法中没有实腿分担占身体重量百分之七十,虚腿分担百分之三十这一类的说法。

前虚后实步还有一种是后脚实,前虚脚全脚掌着地的,如倒撵猴式。

4、横行步:两脚平衡站立,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右实左虚,两脚尖均向前。如云手式。

5、独立步:单腿直立,一脚提起,膝与胯平,脚向里收,脚尖自然朝下。如金鸡独立式。

6、仆步:接前弓后蹬步,后脚外撇坐实,身胯下蹲,前脚脚尖向前,身稍向一侧俯。

7、骑马式:两腿开裆如骑马式,这是转换过程中所出现的步型,两脚还是分虚实的。如云手的动作过程中有此步法。

杨公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中说:“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如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移于右者,则有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某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在《太极拳十要》中又说:“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杨式太极拳对步的要求要分清虚实,下盘有根;使虚实转换清楚,绝不轻浮。

杨式太极拳的步有进退二法,进步必后坐使前脚变虚,腰带脚掌转动摆好位置后,后腿往前送身体重量至前脚,前脚承担全身的重量,后提虚脚动步。动步时不往前脚靠近,而是向前迈到确定的位置。《太极拳体用全书》的执笔者郑曼青先生有一首《体用歌》讲到了步与前进法,“我有一转语,今为知者吐,涌泉无根腰无主,力当垂死终无补……足欲向前先挫后……”这反映了他跟杨公澄甫学拳和协助杨公澄甫写书得到杨公澄甫传授的精辟体会。涌泉在脚掌中,涌泉有根则步有根,步有根则腰才能有转动的基础,而脚要前进,首先身要向后坐。这种前进法是杨公澄甫所授的家传练法。本书所传的进法也是这种方法。

退步,前脚提起向身后退一步,不向后脚靠近,直接向后落到确定的位置。这种进退步,在述架势时结合实际再加以具体说明。

掌握了杨式太极拳的“手眼身法步”的要求,就能对杨式太极拳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有利于今后学习拳架和推手。至于杨式太极拳关于身体其他部位的要求比如头、肩、肘、胯、裆、膝等,结合拳式再述。

招式

第一式 预备式

第二式 起势

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要点

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5.练习此拳套用掌时,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张开,也不可松懈、弯曲,掌心要微呈凹形。

第三式 揽雀尾

(一)左右掤式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45度,身体同时右转45度。随转体时,重心渐渐移于右腿,右腿屈膝微蹲,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右提。同时,右掌随转体自下经腹前而上,在右胸前向右向里向左抹转一小圈,掌心朝下;左手也同时经腹前向右弧形抄至右掌下方.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两掌相对如抱球状,右肘稍坠;略低于腕.两臂呈弧形。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稍先于右臂到达,并要顾及右臂。

动作二:右腿继续渐渐下蹲,左脚向左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脚尖斜朝西南,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当左脚前迈时,身体稍向左转,当左脚跟一经着地,身体即渐渐右转。同时,左肘稍屈,以左小臂向左上弧形掤出,左掌高与肩平,腕微里屈,掌心斜朝右面上方;右掌向前而右弧形下采至高与胯齐,掌心朝下,手指朝前,坐腕,指节微向上翻。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左右分开

动作一、二为左掤,动作三、四为右掤。

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微左转,右脚经左踝内侧弧形向前提起。随转体时,左肘向左后方微下撤,自然带动左掌下移于左胸前,随下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右面下方;右掌同时向左弧形抄

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左掌成抱球状,两臂均呈弧形。眼神略顾左臂后撤,即渐渐转向右臂前方子视。

动作四:右脚向右(西)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脚而至全部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身体微向右转。随着转体,右小臂同时向右(西)上掤,右掌高与肩平,肘稍低于掌;左掌随

右臂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顾及右小臂前棚。

注:关于动作说明中的臂外旋或臂内旋的详细动作.在这里作一下说明,后文不再重述。臂外旋,如以右手心朝里,就是把拇指的一侧向掌背(或拳背)一面旋转,使手心转朝外,亦即使小臂的桡骨离开尺骨而向“外旋”转(如由图乙向外旋转而成图甲);臂内旋,就是把拇指一侧向掌心(或拳心)一面旋转,使手心转朝里,亦即使桡骨围绕尺骨“内旋”而交叉在尺骨的上面(如由图甲向内旋转而成图乙)。

要点

1.身体左右转动时要以腰为轴,身体仍须正直,后面所有转体动作都必须这样做。

2.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都须柔缓,速度均匀。

3.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在文字叙述中虽有先后,但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要做到协调一致。所以《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4.《十三势行功心解》要求“迈步如猫行”。因此.凡步迈出都必须轻灵。例如该式右脚向右迈出,应以坐实之左腿渐渐下蹲来控制着迈出的右腿向前徐徐伸迈,才不致笨重。这也是“分清虚实”在步法上的一种表现。

5.凡弓步,弓腿之膝不可超出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得挺直。凡弓步,以弓腿为实。蹬腿为虚;一般以弓腿负担体重十分之七,蹬腿负担十分之三。膝要与脚尖方向一致。

6.右臂前掤须与肩平,不可偏高或偏低;掤出时肩关节不可前探;不可过于前棚,要以上体直立前移而右膝盖不超出脚尖为度,同时身体不可前扑。

7.重心前移时,腿、腹、胸、手须不先不后地一致前去,自然“上下相随”,变动过程中也要保持“立身中正”。

(二)捋式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同时渐渐左转;同时左臂外旋,右臂内旋,使右掌心翻朝外下,左掌心翻朝里上,两掌随翻随向左捋。

动作二:身体继续微左转;重心继续移向左腿,坐实左腿,成右虚步;两臂稍沉肘随转体继续左捋,左掌至左胸前,右掌至右胸前;在开始左捋时,眼神先关及右臂左捋,将要捋至尽处时,眼神稍关及左手,即渐渐转向前(西)视。

要点

1.两臂须随腰左捋。左掘时两掌不可向外豁开,但两肱里侧也不可贴着肋部;沉肘起着护胁的作用,但两腋要留有约可容一拳的空隙。整套动作都应该这样,避免把身体困住。

2.左捋时身体仍须正直转体,不可前俯后仰或摇晃;关键在于“上下相随”、“不先不后”。如果,下肢后坐得快些就会前俯,慢些就会形成后仰。

3.在捋的动作过程中,由于翻掌、沉肘和向后坐实左腿等,看来两掌似乎稍有低下的现象。其实两掌并不是有意识地向左“下”搌。这点在循着棚、搌、挤、按四式规定的定步推手中也是如此:其中“捋”式也同样只向左《或右)捋,并没有向下之处。所以,凡是向左(右)“下”捋或向“下”捋者,都是不正确的,因这与推手是不相符合的。

4.掘时左臂松松捋住,捋的过程中,两手要保持着与推手中捋式时同样的距离,也就是要用一手搭在对方腕节,一手搭在对方近肘节的大臂处来引进,使搌化的距离相等,不可拉得太开,这叫做“上于两膊相系”。

(三)挤式

动作:身体微右转;同时体重渐渐移向右腿,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着转体,右臂外旋使右掌心翻朝里,左臂内旋使左掌心翻朝外,右臂呈弧形横于胸前,右肘稍低于右腕,左掌在右小臂里侧,以右小臂与左掌向右(西)挤出;左掌随挤随着贴近右脉门内侧;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臂。

要点

1.前挤时上身不可前俯或后仰;肩部不可耸起,须放松下沉;臀部不可凸出;肘部不可抬起,须稍低于腕。

2.挤出后左掌与右脉门之间要似挨非挨。

(四)按式

动作一:右臂微内旋使掌心翻朝下,左掌经右掌上侧交掌而过,随即两掌分开,距离稍狭于肩,两掌心皆朝下,两肘渐屈下沉,带动两掌略向下抹回;同时重心渐渐后移,坐实左腿;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抹回。

动作二:两掌向前按出,两腕高与肩平;同时,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前按。

要点

1.重心渐渐后移时,右胯根(股骨头关节)微向后抽,使身体正对前方,不致偏向左斜角。

2.两掌要随陪后坐抹回。要松肩,两肘不可外凸。

3.两掌须随重心前移而向前按出,呈微微往上的弧形,但幅度不宜大;两臂与肩部不可紧张,不可耸肩。两时不可用力挺直,身体不可前俯或后仰。

4.两掌尚未按出时,左掌心斜朝右面前方,右掌心斜朝左面前方;两掌按出时,掌心须随按随向前转,但两掌心不可转至朝正前方;同时要求两掌根下沉,拇指一侧微往后翘。

5.初学太极拳时,首先要把整套的所有动作和姿势都做准确,然后在做每个动作的同时还要练习运劲。

第四式 单鞭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于左腿,身体左转;同时,右脚尖微翘,以脚跟为轴随转体脚尖尽量里扣踏实,重心随即移回于右腿;同时,两肘微沉稍屈,两掌心微下复随转体向左抹转半个平面椭圆形,两掌高与肩平;

眼神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稍先于左掌到达左方,但眼神须要顾及右手。

动作二:身体微右转;两掌随转体向里经胸前向右弧形抹转半个平面椭圆形,两掌高与肩平;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顾右掌。

动作三: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向里提起;同时身体右转。随重心右移时,右掌渐渐右伸,随伸随着

五指尖下垂撮拢成吊手;身微左转;左掌向左弧形上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转朝里。眼神关顾左掌左移。

动作四:身体继续向左微转,左脚向左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左移而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右吊手继续松肩右伸;左掌经面前(距面部一市尺左右)左移,随移随着臂内旋将掌心翻朝前,即向左微微推出。眼平视左移,稍先于左掌到达左方,但眼神要关及左掌左推。

要点

1.两掌前后抹转一个平面椭圆形时须随腰转动,同时两肘(肘尖须下沉)也须圆活地随两掌抹转而屈伸。两臂转动时距离要相等,总须前手去,后手跟,“两膊相系”不散漫。当两掌向里抹转经胸前时要含胸转腰才能圆活。但含胸要注意不可凹胸,并要注意胸部不可乎板,所以拳论说:“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2.上身要正直,避免前俯、后仰或向左歪斜。

3.要“沉肩坠肘”和松腰胯。

4.定式时两臂与腿(左臂与左腿、右臂与右腿)方向要一致,上下要垂直,避免右臂斜朝右前斜方;膝部不可超出脚尖。鼻尖、脚尖、手尖要三尖对齐。

5.右吊手的腕关节要弯曲,使五指撮拢下垂,与右足尖咸一垂直线;

第五式 提手上势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45度踏实,坐实左腿,身体渐渐左转;右脚提起,落于左脚前一步,以脚跟着地,

脚尖自然微翘,右膝微弓,成右虚步。在转体时,右吊手仍变掌,与左掌分别自左右坠肘,并随着向前合拢,右掌在前,高与眉齐,掌心朝左;左掌在后,高与胸齐,掌心朝右,正对右肘关节。眼神通过右掌向前平视。成提手式。

动作二:腰微左转,左胯根(股骨头关节)微内收,右脚提起;同时,左肘向左后撤,随撤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右掌也同时随转体自前而下向左前弧形移于左手下侧,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眼神稍顾左肘后撤,即转向前平视。

动作三:右脚向前仍于原地落下,先以脚跟着地,腰渐左转,右脚尖以脚跟为轴渐渐里扣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右腿屈膝下蹲坐实;在上步转腰的同时,右臂向前挤出,随挤随带肩靠,左掌附于右小臂里侧随右臂前挤。眼先随右臂前挤,即渐渐移视右掌。

要点

1.由单鞭过渡到图24的两手动作是合劲,脚和手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2.做图24的姿势时,两肩和腰胯要放松,臀部不可凸出,身体应保持正直,胸部不可正对前方。脚跟虚点地面,脚尖微微抬起,不要翘得太高,右膝要微弓,不可挺直。要坐腕。重心应全部坐于左腿上。

3.由图24开始向图27过渡时,由于左胯根内收,左腿要有继续微微下蹲的现象。在挤的同时须有靠的意思,但不可耸肩;身要正直,不可前俯。

第六式 白鹤亮翅

动作:左脚稍提起,移至右脚前(东),以脚尖点地,左膝微弓;身体向左微转。同时,右掌向前上提,

随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外;左掌也同时弧形下落于左胯旁。眼稍关及右掌上提,即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

要点

1.由提手上势过渡到白鹤亮翅时要有朝上的气势,但右腿仍要下坐,要拔腰,这样就有着上下对拉、身肢拔长的感觉,但要注意不可形成挺腹;顶劲上领,精神就提得起;沉气落胯,下体就稳重;左脚尖要虚点地面,不可用来支撑身体。

2.成白鹤亮翅式时,两臂要呈弧形,不可挺直;右掌虽在右额前上方,但不可抬肘、耸肩,要松肩沉肘、坐腕;身体仍须保持中正,不可前俯、后仰,不可挺胸、凸臀。

第七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一:腰微右转,右胯根微内收。随转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带动右掌弧形下落(经右胯侧),随下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同时左掌也随转腰自左下向前而上(高与横膈膜齐)弧形右移。眼随转腰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

动作二:左脚提起,上体继续向右微转;随转体,右掌弧形向右斜角上移,左掌继续向右弧形落于腹前;眼稍关及右掌即移顾左掌。

动作三:左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也同时渐渐左转,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下经左膝前以半圆形搂至左胯旁;右掌也随着体重前移和

身体左转继续弧形向上经右耳旁向前(东)推出。眼关及左掌搂过膝部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右掌前推。

要点

1.两手必须随腰的转动而动作;腰部由右转变为左转时,切不可摇晃,因为一摇晃,上体势必或侧或倾或仰或俯,与“立身中正”的要求不符。向前迈步时,上体也仍要正直,避免前俯、后仰。在迈步过程中,

因为只有下蹲的一腿作支撑,所以往往会为了照顾身体的平衡而把臀部凸出,这就不符合“敛臀”和“尾闾正中”的要求了,这点必须注意。定式时两手应该同时到齐,不要一只手已停着,另一只手还在运转。

2.由图30过渡到图31时,右掌自下向右上移要与左脚提起一致;体左转、变弓步与右掌推出要一致。整个搂膝拗步动作要做得协调、圆满、柔和,不可有滞顿或棱角的现象。

3.右肩往下松沉时,不可形成右肩低左肩高的现象。整套动作中双肩须平齐。

4.凡搂膝拗步中搂膝的一臂要呈弧形,避免伸直;推出的右掌,要微微旋转而推出,但到定式时,掌心不可正对前方,须稍朝左斜;两掌要坐腕。

第八式 手挥琵琶

动作: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如前所述,弓腿的一足负担重心约百分之七十,要完全落实),右脚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身体渐渐右转;右脚稍提起,向前也距原地一脚许落下,以脚跟着地,脚尖微抬,膝微弓,成左虚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前弧形上举,随举随着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右,食指高与眉齐;右掌也同时随转体向下后撤,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左,收于左肘里侧,两掌心前后遥对,如抱琵琶状。眼通过左掌向前平视。

要点

1.由搂膝拗步变为手挥琵琶时,重心前移和后坐都要求上体正直,不可前俯或后仰。

2.右掌后撤收回时,要以腰为轴,要松肩、坠肘、沉腕这样节节贯串地收回;要以身领手,不可先将右掌撤回而不顾肩肘部分。

3.左掌上举要带弧形,右臂也不可挺直。

4.做手挥琵琶动作时要有下沉的气势,但精神仍要具有轻灵活泼的意思。

5.同前提手上势要点2,惟左右式相反。

第九式 左右搂膝拗步

(一)左搂膝拗步

动作一:腰微右转,右胯根微内收。随转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带动右掌弧形下落经右胯侧,随下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同时左掌也随转腰自前弧形向右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随转腰向前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

动作二、三:同前左搂膝拗步动作二、三。

要点同前左搂膝拗步。

(二)右搂膝拗步

动作一:左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外撇45度,身体渐渐左转。随转体,左掌渐渐弧形向左后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同时右掌也随转体自前弧形向左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眼神要顾及左掌。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身体继续微左转;随转体,左掌弧形向左斜角上移,右掌继续向左弧形落于腹前;眼神稍关左掌即移顾右掌。

动作三:右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也同时渐渐右转,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右掌随转体向下经右膝前以半圆形搂至右胯旁;左掌也随着重心前移和

身体左转继续弧形向上经左耳旁向前(东)推出。眼一关及右掌搂过膝部,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左掌前推。

要点与左搂膝拗步同,惟左右式相反。

(三)左搂膝拗步

动作与前右搂膝拗步相同,惟左右式相反。(图42接31-33)

要点

1.同前搂膝拗步要点。

2.练习该拳套时,其步型中弓步、虚步的两脚不可站在一条横线上,这样容易产生重心不稳和别扭的现象;必须后一脚与前一脚彼此稍微离开横线。所以每当上步或退步时就应注意落步的地点要稍开一些,才显得平稳。“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引自《太极拳论》)这句话,也包括步型与步法的正确性在内。

第十式手挥琵琶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八式“手挥琵琶”相同。

第十一式 左搂膝拗步

第十二式 进步搬拦捶

第十三式 如封似闭

第十四式 十字手

第二十九式 单鞭

第三十式 高探马

第三十一式 左右分脚

第三十二式 转身蹬脚

第三十三式 左右搂膝拗步

第三十四式 进步栽捶

第三十五式 翻身撇身捶

第三十六式 进步搬拦捶

第三十七式 右蹬脚

第三十八式 左打虎式

第三十九式 右打虎式

第四十式 回身右蹬脚

第四十一式 双峰贯耳

第四十二式 左蹬脚

第四十三式 转身右蹬脚

第四十四式 进步搬拦捶

第四十五式 如封似闭

第四十六式 十字手

第四十七式 抱虎归山

第四十八式 斜单鞭

第四十九式 野马分鬃

第五十式 揽雀尾

第五十—式 单鞭

第五十二式 玉女穿梭

第五十三式 揽雀尾

第五十四式 单鞭

第五十五式 云手

第五十六式 单鞭

第五十七式 下势

第五十八式 金鸡独立

第五十九式 左右倒撵猴

第六十式 斜飞式

第六十一式 提手上势

第六十二式 白鹤亮翅,

第六十三式 左搂膝拗步

第六十四式 海底针

第六十五式 扇通背

第六十六式 转身白蛇吐信

第六十七式 搬拦捶

第六十八式 揽雀尾

第六十九式 单鞭

第七十式 云手

第七十一式 单鞭

第七十二式 高探马带穿掌

第七十三式 十字腿

第七十四式 进步指裆捶

第七十五式 上步揽雀尾

第七十六式 单鞭

第七十七式 下势

第七十八式 上步七星

第七十九式 退步跨虎

第八十式 转身摆莲

第八十一式 弯弓射虎

第八十二式 进步搬拦捶

第八十三式 如封似闭

发展

国家体委早在1956年与1959年前后以杨澄甫拳架为蓝本,编写了“24式简化太极拳”、“88式太极拳”。自推广以来,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为了适应当前国内外太极拳发展的需要,又特汇编了四氏太极拳竞赛套路(杨、陈、吴、孙),其动作均要求按传统练法编排,它对今后国内外太极拳运动的蓬勃发展,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套路演练的基本理论,是指导杨氏太极拳健康发展的准绳。杨公澄甫所著《太极拳术十要》、《太极拳之练习谈》,几经沧桑,至今仍然是指导杨氏太极拳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准则。

杨氏太极拳发展形势是喜人的,如今遍及海内外,习练者日益增多,普及面更加广泛。愿太极拳为慢性病患者造福,为人类健康长寿做出贡献!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宗师

杨振基先生,1921年农历6月20日生,2007年3月27日逝世,享年86岁。祖籍河北省永年县闫门寨村。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曾孙,太极宗师杨澄甫次子,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生前曾任邯郸市政协委员、常务委员,邯郸市武术协会主席、名誉主席。

杨振基先生五岁起即随父亲杨澄甫、堂叔杨兆鹏学习家传杨式太极拳,继而跟随大哥杨守中(振铭)学拳并一起赴南方各地传授拳艺。1948年,被广东中山县一中聘为“国术专任导师”,教授杨式太极拳。随其学拳者不仅有学生和教职员工,还有社会上各界人士,在广州一带及周边区域产生很大影响。

1950年杨振基先生到中国华纱布邯郸分公司工作,工余期间仍坚持习练太极拳,同时还向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们传授太极拳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应中共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邀请,杨振基调入河北省体工大队,任太极拳专职教练。到北京、天津、青岛等地,主要在华北局、河北省直机关等单位教拳。学拳者既有高级领导干部,如李雪峰、林铁、刘子厚等,也有各大机关的普通干部员工。

 

解除了十年文革的禁锢,杨振基先生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对外重新传授太极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使杨门真传得以发扬,杨振基和夫人裴秀荣二人携手带徒授艺,开班讲学。八十年代初,应原邯郸地区体委邀请,先后举办了6期太极拳教练培训班。他担任总教练传授传统太极拳技艺,来自邯郸各地各单位数百名拳师和太极拳爱好者得到深造,其中不乏后来活跃在各处的太极拳界名家。

 

后的二十多年间,他们不辞辛劳奔波于全国各地,先后在邯郸市、北京、天津、济南、南宁、中山、大连等地举办太极拳培训班130余期,学员一万六千余人次。除正式办班授拳,再加上其它方式求学者,直接接受杨振基传授太极拳者已超过两万人次。

 

他的影响还传播到世界各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德国、南非等几十个国家的太极拳爱好者纷纷前来登门拜师求学。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健康作出巨大贡献。

 

1981年在邯郸迎见来访的日本国家太极拳代表团时,杨振基先生以传统太极拳高深精湛的劲力使对方叹服。代表团团长、日本著名柔道和太极拳武术家三浦英夫先生当即决定全团改变预定行程,留邯三天专门向杨振基先生学习太极拳功夫。回日后,他们在当地各主要媒体刊发文章介绍杨振基的太极拳功夫和事迹。

 

1982年12月,他以邯郸市政协常委、邯郸市武术协会主席的身份,代表邯郸武术界出席了全国武术工作代表大会,期间受到中央总书记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1992年5月,被美国波士顿华人太极拳社聘为“永远名誉顾问”,该社社长朱振舜先生是太极拳宗师杨守中的三位拜门弟子之一。1993年,组织成立邯郸市杨澄甫式太极拳协会并亲任终身会长,后逐步扩展为邯郸杨澄甫式太极拳总会,促成全国许多杨澄甫式太极拳协会组织的成立和发展。1996年作为中国武术协会代表团成员随团访问美国,进行表演和讲学,被美国华人报纸《世界日报》称为“最受注目的人”。

 

杨振基先生幼承庭训,矢志太极,刻苦研练,聪慧早现。幼年苦学苦练的磨砺,使他坚信要掌握一门拳艺非下苦功夫吃大力不可,因此他反复强调要“死练拳,练死拳”,扎根传统,力戒浮躁,要求严格,一丝不苟,给习拳者指出了一条真正的成功“捷径”。从他自幼随父辈兄长学习太极拳起,经过八十余年学拳、练拳、传拳生涯的精修苦练,完整地继承了杨家传统太极拳术精要,积淀了深厚的太极拳功夫,在太极拳的练法教法上独具特色。形成了身法中正、结构严谨、动作简洁、位置精确、架式舒展、行拳顺畅、虚实分明、轻灵自然的大家风范。

 

为维护传统杨式太极拳技术的准确性、纯洁性和正统性,他拳不自秘,将杨家祖传秘籍和历史资料“三十二目”公之于众,满足了爱好者学习理论的需求。整理出版了《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书中将其父杨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及诸先师的太极精论附后,将自己的太极拳照及动作解释与前辈宗师的拳照练法一一结合对应,相互比较印证,为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正确练法提供了有力佐证,被视为习练杨式太极拳的经典范本。随该书一同录制的《杨振基太极拳、剑、刀》教学光盘也为杨式太极拳的传播推广起到积极作用。

 

杨振基先生在晚年也依然牵挂着传统杨式太极拳的传播与发展。2005年起,因病卧床的他逐式口授、讲解,指导夫人裴秀荣携弟子将家传练拳心得整理成口诀,编写出《杨澄甫式太极拳歌诀详解》书稿,为传统太极拳留下宝贵的技术资料和理论遗产。

 

杨振基先生执着传统,秉性刚直,淡泊名利,不忮不求,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凡想跟他学拳者,无论职位高低,官员干部还是平民百姓,均一概热心教授,诲人不倦。并且几十年如一日,义务教拳,从不收费,深得拳界及社会群众的敬佩和赞许。他桃李满天下,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有他的弟子和学生。弟子98人,从学者不计其数。

 

杨振基先生视拳如命,生活简朴,体现了一种纯粹武术家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德,赢得了同事、朋友和街坊邻居的尊敬,赢得了弟子学生们的爱戴,得到了武术界的高度评价。2006年,虽然已卧病在床,但中国武术协会在全国纪念简化太极拳大会上仍把他列在受邀的太极拳名家名单行列,表示了对杨老先生所做贡献的充分肯定。

 

他还常常嘱咐弟子们,现在国家政策好,关心百姓,我们都要好好珍惜,多为国家做贡献。他的教诲深深地留在了弟子们的记忆中。

十要

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即意到气到,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币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形与神合一,即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线有断,旧力巳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日“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御动,外动内静,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学者细心休会,庶可得其意焉。

作用

杨氏太极拳通过改善我们的大脑功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活动,对于白领亚健康产生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头痛、过度疲劳等疾病,有着显著的健脑去病的作用。而且太极拳要求我们全身要放松,使得人体的血管阻力减少,能够加速我们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太极拳的呼吸是采用的腹式深呼吸,气沉丹田,能够对五脏六腑有着良好的按摩保健作用。

具体健身作用反映在:

一、改善神经系统:太极拳要求整体放松,外示安逸,“动中求静”、“用意不用力”练法,使中枢神经系统获得充分休息,使神经兴奋、抑制作用不断得到调整。

二、提高呼吸质量:太极拳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逐步做到匀、深、柔、缓的腹式呼吸,使肺部和横膈膜做纵向的舒张、伸缩、提高了肺泡通气换气功能。谚云:“呼吸到脐,寿与天齐”。足见腹式呼吸的功效。

三、改善脏腑功能:由于“腹式呼吸”的舒张、伸缩形成自主的内脏按摩,有效地促进了全身各组织器官的供血,协调了脏腑之间的功能。因为太极拳非常重视腰胯脊柱锻炼,腰背虚实运动能够强壮肾脏。《医贯》说:“肾阴为上行夹背至脑中为髓海”,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壮而百病不侵”。

四、增强肢体活动:太极拳要求“势走弧圆、劲走螺旋”,“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一动无有不动”的全身心运动。使全身各大小关节,骨骼、肌肉都参与这种轻柔、舒展、连绵不断的运动。使肌肉富有弹性,各关节、骨骼间的血液供给、新陈代谢得到改善。

五、疏通经络隧道:太极拳要求向上要“虚领顶颈”,向下要“松到脚底”,“意落涌泉”。中部要求“气沉丹田”,“主宰于腰”。这是锻炼任督二脉以及带脉、冲脉的重要方法。四肢在轻柔、连绵、缠绕运动中要意劲贯达到肢体四梢。从而疏通了人体十二正经。

传人

杨振基(1921-2007)等。

杨振基先生,1921年农历6月20日生,2007年3月27日逝世,享年86岁。祖籍河北省永年县闫门寨村。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曾孙,太极宗师杨澄甫次子,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生前曾任邯郸市政协委员、常务委员邯郸市武术协会主席、名誉主席。

何华云(1948-)

何华云先生,1948年生,湖北建始人,高级编辑,原重庆市万州日报社总编室主任,1971年入太极门,先后师从杨澄甫高足李雅轩之弟子张义敬、张义尚二位先生习练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现重庆市万州区杨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在太极拳的研习上主张摈弃门户之见,博采众长,其师张义尚精八卦,形意和渝东绝技金家功夫等内家拳术,太极拳架及推手、散手独具风格,学者甚众。何华云先生的弟子在河南焦作国际太极拳推手赛上数次名列前茅。何华云先生还针对“太极十年不出门”的弊端独创了一套五步练功法,半年左右即见成效,深受年轻人的推崇。五步即拳架、中定功、揉身功、旋腕转膀功、进退顾盼功。其太极拳架、揉身功、旋腕转膀功在调动人体内脏、活动经络血脉、舒展关节骨架、美化人体形态和培育中气等方面均有良好作用,成为老少妇孺喜爱的健身运动。

太极拳是我国的国粹。其动作以松柔入手,练劲养气,可缓可快,具有以柔克刚,引进落空,舍己从人等特点。由于其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深受人们的喜爱。

杨式太极拳是中国太极拳主要流派之一,由清代奇人杨福魁(露蝉,1799--1872)学得陈式太极拳的精髓后所创。其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由于其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国学大师张义尚认为太极拳是"劲沉脚底的松沉圆转运动 "。惜当今社会,各种简化太极拳,竞赛套路的流行,太极拳逐渐演化成体操和体育比赛项目,传统太极拳之真貌,几乎难以再现。只有那些一脉相承的传人,才能系统的学习和掌握这种高明的拳术,何华云先生即为这传人之一。他经过40年的学习研练,全面的掌握了传统杨式太极拳这一国术瑰宝。

经典书目

早期的杨氏太极拳大师的著作及作者简介:

《太极拳势图解》,许禹生著,1921年出版〔杨式太极拳的最早著作;许是杨健侯的弟子,又曾受教于宋书铭 (太极名家)、刘凤春(形意、八卦名家)、张策(通臂、太极名家)等人〕

《太极拳讲义(拳术)》,陈微明著,1925年出版〔陈先从师孙禄堂习形意、八卦,又从师杨澄甫习太极拳〕

《太极拳法实践》,王新午著,1927年出版〔王从学於许禹生、纪子修(师承凌山)、吴鉴泉、宋书铭〕

《太极拳答问》,陈微明著,1929年出版

《太极拳使用法》,杨澄甫著(董英杰代笔),1931年出版

《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著(郑曼青代笔),1934年出版

《太极拳要义》,黄文叔著,1936年出版〔黄从学太极拳於杨澄甫,又从李景林习武当剑,及与孙禄堂、张兆东 (形意、八卦名家)、杜心五(自然门名家)、刘百川(北派少林名家)等研究武技〕

《太极正宗》,吴志青编著,1940年出版〔吴从杨澄甫习太极拳,又从于振声和马金标习查拳〕

《太极拳法阐宗》,王新午编撰,1942年出版〔主要依据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而撰〕

《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陈炎林编撰(田兆麟口述),1943年出版〔田先后拜师杨少侯及杨澄甫为师,陈为田兆麟的弟子〕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郑曼青著,1947年出版〔郑从师杨澄甫习太极拳〕


本文标题:杨氏太极拳(太极拳流派) - 娱乐圈事
本文地址:http://www.o-kml.com//yule/28010.html

    责任编辑:
    岳菁蔚个人资料,岳菁蔚图片,岳菁蔚演过的电视剧

    2022-12-17

    岳菁蔚个人资料 中文名:岳菁蔚 外文名:ViVi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湖南省邵阳市 身高:168cm 体重:49kg 职业:主持 ... [详细]

    胡宇威演过的电视剧,胡宇威个人资料,胡宇威新神探联盟

    2022-12-13

    胡宇威个人资料中文名:胡宇威外文名:George Hu别名:胡宇崴国籍:美国民族:汉族出生地:纽约出生日期:1982年7月24日身高:180cm体重:70kg血型:B型星座: ... [详细]

    【热门番号】网友力推早乙女露依番号作品封面khy

    2022-10-10

    ▲早乙女露依番号khy-016作品封面▼早乙女露依番号khy-016视频截图 ... [详细]

    今天呼和浩特市地震最新消息:12月12日土默特左旗发生4.1级地震

    2023-11-22

    今天呼和浩特市地震最新消息:12月12日土默特左旗发生4.1级地震 ... [详细]

    悬赏10万:内蒙古嫌犯张立东抓住了吗?犯了什么罪

    2023-12-17

    悬赏10万:内蒙古嫌犯张立东抓住了吗?犯了什么罪 ... [详细]

    图酷

    图说天下

    资讯排行

    首页 - 娱乐圈事 - 体育圈事 - 两性情感 - 星座命运 - 奇闻怪事 - 历史故事 - 科技资讯 - 图说天下 - 知识百科 - 图酷 - 娱乐八卦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02-2021 无限魅力物联网 版权所有
    删帖请联系邮箱:meiyixinxi2024@163.com